重要新闻

“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技能型社会”专题报道

2021年10月13日 浏览量: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12日05版 作者:

“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技能型社会”专题报道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主要目标、任务举措及保障措施。为帮助职教界同仁了解《意见》精神,明确努力方向,《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特邀4位职教专家对《意见》进行解读。之后,职教周刊还将开设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解读文章。

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融通体系

作者:

王扬南,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指明了方向。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优化人口结构,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拓展人口质量红利,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的必由之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判断现代职业教育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是对新发展格局的适应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新发展格局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人力资源需求:一方面,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普及阶段,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本、人才资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意见》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技能型社会的目标,这就要求切实把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基础环节,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教模式

从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到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是内生变量。适应产业变革、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衡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性的核心指标。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应该只有一种办学形式。《意见》指出,要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要突出类型特色,形成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模式,深度融合经济社会,衔接畅通人才成长渠道,构建反应敏捷、开放灵活、面向人人、终身伴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支撑,是解决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中“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纵向贯通,搭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阶梯,夯实基础,伴随生涯,源源不断为我国先进制造关键领域以及国家紧缺领域输送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支撑中国制造,为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意见》指出,要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

我国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202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3年。为就业、升职、转岗、转业、创业或丰富生活,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和学习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类型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融入系统、服务全局、需求导向、创新供给,从主要针对学龄人口的学历教育走向面向人人兼顾多种教育需求的终身教育。《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促进融通增强职教适应性

《意见》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深化融通,不断提升适应性。

坚持德技并修,融合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上,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与职业道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夯实技术技能基础、增强综合素质,培养有自信、有担当、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促进职普融通,推进教育公平。职普融通既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也是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将职业指导纳入普教课程,推动职普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探索发展特色综合高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适合的教育。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优化类型特色、激发办学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完善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引导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根据产业需求,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多阶段、多样性需求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职业教育规划与产业规划对接、院校发展与区域发展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联动、人才培育与企业人才需求联通,满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强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岗课赛证间的融通是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以课程为核心,将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技能大赛标准与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引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促使院校将产业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及时转变为教学标准,将岗位需求融入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间的沟通衔接。职业教育在建立国家资历框架的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要确立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中的定位,保证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服务学业提升、职业晋升、社会上升。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要从理论研究转到工作推动,成立跨部门国家资历框架制定组织,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开展职业教育领域试点,推动教育内部沟通衔接,将国家资历框架纳入相关法律。

联通世界,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积极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人员交流。完善“鲁班工坊”职教品牌项目建设,助力国际产能合作,围绕“走出去”中资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规模化、当地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水平,增强职教品牌国际影响力,助力国家间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内外合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作者:

匡瑛,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新冠肺炎疫情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背景之下,重视技术技能愈发成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突破口。构建技能型社会的时机已经成熟。

“技能型社会”的对立面是“文凭社会(学历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必须直面文凭社会(学历社会)造成的收入差异、教育焦虑、片面发展、就业困境、技能错配、社会不公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紧迫问题。具体需要从内外部合力开展如下方面的建设:

就教育内部而言,必须从宏中微三个层面深化改革、强化特色、优化定位。首先,从宏观教育体系层面,通过构建基于普职“双轨制”的“双通制”(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体系,科学处理普职、产教、校企、师生、中外五个关系,打造中高本相互衔接、一体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科学设计招考制度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其次,从中观办学层面,遵循职业教育独特的跨界开放、产教融合的办学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已有的院校治理模式,从而规避劳动力技能的层次错配、类型错配等一系列问题。最后,从微观教学层面,继续坚持德技并修、实践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推进三教改革向深层发展,并通过评价改革实现质量提升的闭环,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自身价值和多样成才。

就外部保障而言,必须从三个方面支持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和技能型社会构建。一是从全局发展的高度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科学的人才观念,加强党对职教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从制度体系完善的角度,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技能人才地位,探索人事制度改革、确保各类人才一视同仁,完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健全法律保障制度、尊重和保护技能创新成果;三是从文化氛围营造的方面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夯实技能社会的思想观念基础,创设国家技能荣誉体系,广泛开展技能文化活动等。

我们深信,职业教育有为才有位,强化类型特色才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才能真正优化和巩固类型定位,最终从“学历社会”迈向“技能型社会”。

提升技术技能创新积累能力

作者:

潘海生,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为我国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提升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高质量发展需要,需要加强系统统筹,加强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基本能力建设,有效推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提升。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建设统筹水平。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政策体系,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深入整合,围绕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在职业院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发挥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在基础创新与生产创新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在甘肃,省教育厅、武威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在武威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的混合所有制的二级学院“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实现了科研机构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其次,加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基本能力建设。以一体化的理念将技术研发与服务融入职业院校发展战略,融入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中,实现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相融合。以“双高”校为龙头,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设模式,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资源,打造区域创新网络,提升职业院校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在浙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现状,依托温州轻工机械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温州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浙南轻工装备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温州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整合多方技术创新与服务资源,聚焦轻工装备数字化虚拟化设计开发、关键零部件制造新工艺开发与应用、轻工装备控制系统集成技术三大主攻技术研发方向,形成新技术协同创新的加速器、新产业培育发展的孵化器、高层次双创人才的聚集地,以“立地式”研发有效地推动温州产业转型与升级。

再其次,创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积极开展多方位科技合作,拓宽校企合作内涵,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鼓励职业院校积极推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探索,与社会资本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等,实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从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对接出发,择优遴选研发、生产和培训等优势企业共建“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科技攻关、技术推广、企业服务等产教综合体平台的功能建设,推动产教综合体“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运行和实质性融合,汇聚企业资源支持专业建设,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以产养学研创训,以学研创训促产,实现院校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与升级,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能力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业已成为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发展关键

作者:

徐涵,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发展丰富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主要体现在:

一是首次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的教育教学改革总体要求,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指导思想的落地明确了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意见》明确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思政课实效性不明显、有效性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许多教师将培养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政课当作传授知识的课程。教师要了解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专业课程是德技并修的主要途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专业课程内容为载体,将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为一体。

二是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整体系统化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意见》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这是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意见》严把入口关,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作为职教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内容。《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一方面可以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提供标准。《意见》对职业院校教师的配备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职业学校生师比例和结构要求配齐专业教师”,为争取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数量提供了政策依据。《意见》对教师的任用从招聘、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职业院校应根据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将双师型教师标准融入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之中。《意见》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建设”,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职业技术师范学校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地方政府出台具体措施吸引大中型企业与高水平学校共建基地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是对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要求。

《意见》将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作为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普遍性要求。《意见》要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意见》要求全面实施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职业院校要深化教学管理改革,重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弹性学习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要求以“岗课赛证”为育人理念,改进教学内容。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指工作岗位既是课程、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来源,又是课程、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的目标所在,通过课程、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综合实施,培养更适合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按照《意见》要求,一是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二是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既能获得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也能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根据生产实际和岗位要求,及时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总之,《意见》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上,对深化“三教”改革提出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要求,为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