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统战部> 在线党校>>正文内容

第四讲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第四讲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应该说每一个共产党员和每一个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还是值得我们来认真的探讨一下。

    1.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理想

    首先,有理想有目标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不但共产党人讲这个,实际上整个人类活动应该说都是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老祖宗的说法。恩格斯曾经讲过,这是他讲唯物史观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他指出,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是不一样的,自然界的情况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之中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目标的,没有自觉的意识,它的规律就表现在这些事物的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之中。而社会历史领域就不一样,恩格斯讲,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者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标的人,都是有目标追求的,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

    我们说的目标也不是很神圣的,很普通,应该说个人也都有一个目标问题,问题只在于你怎么认识,能不能具有比较高的自觉性,这才是一个问题的关键。那么目标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有三个方面:

    一是激励作用。就是说,我们的活动确立了一个目标以后,就会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去奋斗,不惜付出我们的各种代价,甚至是流血牺牲都是可能的,都是愿意的,像我们当年,为了实现共产党人的目标,革命先烈甚至是流血牺牲,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作用。

    二是指导作用。一旦目标确立以后,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行动就会自觉地纳入到实现目标的轨道当中,就不会分散力量,不会漫无目标地去使劲,行动就会更加自觉,有意识地集中地用于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各个时期都很多,都是有一定方向的,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的,大的说是实现共产主义,具体的说也是为了实现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都有这样一种导向作用。

    三是集聚作用。集聚人心,把大家的力量集中到一起。正巧六十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时,就是1944年的98,毛主席曾经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演讲,在纪念警卫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人民服务》,阐述了我们党的宗旨。这个演讲当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大家想想确实不容易,这么多共产党员在一个目标的感召下,走到一起来了,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各种各样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各种经历,各种情况,但是在一个目标的指导下走到一起来了,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这么一支革命队伍,确实是不简单的。像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我们的党员走到一起,也是有目标的,也是为着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把心想到一起,劲使到一起。

    2.关于理想的大小问题

    目标追求、理想,它们还有大小之别。恩格斯讲过,没有没有目标的随便做的事情,每做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小目标。但是,人类的自觉性、能动性又表现在,他不但能看到小目标,而且能看到大目标,能够确定大目标,为实现大的目标而奋斗。人类很早就有很大的目标,就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人们早就开始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西方,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思想家柏拉图,就有理想国的设想,这个理想国是按照他的标准来设想的,他毕竟有一个认识是理想的这么一个社会状态。

    在我们国家,大家更加熟悉的,二千多年以前,《礼记·礼运》篇中有一个目标就是小康大同。希望我们整个人类的社会,我们中国,我们大家的生活,最好能够达到大同境界,最起码也能达到小康境界。很早人们就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就在追求这样的目标。人类社会之所以有今天这样一个程度,应该说与历代人们不懈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共产党人来说,来到我们共产党队伍的都是我们中国人民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都是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而且都是志向远大的人。我们那些革命领袖,他们那些情况也能说明问题。像毛泽东、周恩来的革命领袖人物也是,他们在很早的时候甚至就确立了目标,确立了自己的目标,确立了个人的目标,把个人目标建立在整个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前途上边考虑问题。周总理很年轻时就有非常明确的说法,第一要有目标,第二就是这个目标还要大。他在17岁时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叫尚志论,就是你这个目标跟你将来成事,只有大的目标,才能成就大的事业。像我们的领袖人物发挥的巨大的作用,跟他从小就开始确立的大目标有密切关系。在毛主席那我们也可以查到这样的材料,毛主席很年轻时,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开始就确立了大目标,应该说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就有这样类似的话,为人必须立一理想,此后的一言一行,皆要合乎这个理想。就是一定要有理想,然后我们的行动都要合乎这个理想。而且他自己很早就立下了改造中国的这样一个目标,这样一个志向。所以,像毛主席这样,不但在革命斗争当中后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年轻时他的言行实际上就是作这个目标的指导。从小锻炼身体,刻苦学习,很多常人达不到的那种境界,包括年轻时下乡调查了解国情,等等,实际上都和他从小或者说从年轻时就开始确立了大的目标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想为什么我们共产党员应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小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必须有大的理想。做为我们共产党员来说必须有这样的目标,为改造中国、富强中国尽到我们的责任。第二个意思就是理想的大小问题、目标的大小问题,应该取其大。

    3.理想虚实的问题。

就是说你可以提出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它能不能实现,是不是很合格,尤其是复杂的问题,有些大的问题,不容易看清楚。比如说社会理想社会目标,人类社会早就有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追求,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基本上是唯心主义一统天下。大家知道从哲学世界观说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比较早,但是在自然方面,在自然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唯物主义比较容易达到,但在社会历史领域,往往是唯心主义容易占上风。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实际上基本上是唯心主义一统天下。总的来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开放,总觉得社会历史和人的活动是人的意识支配的,所以一种开放意识精神的东西是起支配作用,那么如果是这样,他就没有客观规律可言。人什么都是取决于人的意识,尤其是伟大人物,他们的意识,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他们的意识没有客观规律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所确立的目标,恐怕也缺乏现实的基础,他不是一个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来确定的,所以很早就有关于社会理想主要的一些设想后来也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西方有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方面的许多思想,比较有名的有几个代表性人物,法国有圣西门傅利叶,英国有欧文,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那么他们对当时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做了尖锐的批判,而且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很多很好的设想,甚至于他们自己亲自动手进行了一些实验,但是毕竟他们没有解决一个客观基础进行了实验,客观规律的认识问题。所以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目标,特别是社会历史领域方面的目标,是不够科学的,缺乏科学的现实的基础。我们共产党员确立的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一方面是非常崇高的目标,同时又是科学的,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来确定的自己的目标,我们所确立的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是一个理想一个目标,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党人所确立的目标高于前人的地方就在这,我们把他叫做科学社会主义,以前叫做空想社会主义,缺乏客观基础,缺乏客观规律的认识,这是个必然趋势。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的规律认识为基础的。所以在这里,我想简要的把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问题跟大家探讨一下。我们所确立的共产主义的目标这个理想的基础,我想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唯物史观。马克思哲学里的唯物史观,所谓唯物史观,就是对社会发展历史客观规律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规律的一种表示。那么唯物史观的创立,每一个党员多多少少还是应该了解的,在这里我们做个简单的介绍。按照一直的说法,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活动的两大创造之一,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一个就是唯物史观。如果我们看一下历史可以发现,就是说唯物史观的创立在马克思那是首当其冲的,他们的理论活动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这方面。我们学习这个原理时,可能看教科书,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可能还是靠后。从逻辑上可能做出这样的安排,但是实际上从理论创造的活动来说,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到唯物史观的创立上,那么背景大概是这样。就是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从实际当时他们所处的环境大概有几个特点,一个就是说社会化大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早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社会化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当时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有这样的生产能力能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我们现在也说中国是世界工厂,有这样一种工业生产能力。第二,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危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出现了矛盾并开始激化。比较突出的表现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经济危机有规律的发生,而且每一次社会后果都很严重。历史资料告诉我们,当时的经济危机大概是十年就发生一次。他们当时那个1825年发生一次,1836年发生一次,1847年发生一次。大家看,正好是每十年发生一次。每次经济危机出现,都造成生产停顿、工人失业、产品卖不出去,等等。像牛奶倒到大海里诸如此类的反常事都出现了,大家觉得很奇怪,这就说明这个社会有毛病。表现在人的关系方面,就是阶级矛盾激化,突出的表现就是三大工人运动。一是1831年和1834年两次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一是1836年到1848年延续12年的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一是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追求自己的权利。这都是比较著名的劳资冲突导致工人运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表面资本主义的矛盾开始激化。当然它经过调整,我们现在看好象矛盾又缓和了,但是应该说在资本主义的特定阶段,那个时候,在当时那种体制下,资本主义的矛盾确实是激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人运动或者说整个社会就有一种需求,希望能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是怎么一回事。工人运动在考虑,我们的行动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社会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应该追求一个什么目标,应该让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实际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理论的需求,希望有理论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理论方面的情况是什么呢?在理论方面唯心主义一统天下,不要说提供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有没有客观规律都是一个问题。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状况有一个巨大的反差,实际上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客观依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的智慧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创立了唯物史观,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客观依据或是客观背景,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我想推荐大家几本书,一本书是1845年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体现了他的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把它叫做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第二本是1845年秋天到1846年春天,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对他们所发现的唯物史观进行了阐述,反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著作中,第一次由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还有一本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誓言》,1859年马克思自己写的。是对唯物史观的非常精辟的概括。

    唯物史观有一些基本的观点大家还是应该了解的。我想首先应该是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人们对实践不是很重视,在理论家那里实践是没有位置的,觉得实践是普通的,只有理论活动是高尚的。而马克思恰恰抓住实践,以它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只说明了一个意思,就是马克思以前的理论家不重视实践,不能真正懂得实践的作用,甚至包括唯物主义也不懂得实践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自己的世界观的基础,进一步分析人类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实践是什么。那就是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这样的认识和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做了一个描述。这个描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静态的,通过分析社会的基本矛盾,建立了社会的基本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描述了社会发展变革的规律。我想读一读马克思的原话: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个话比较细致,简单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们进行生产改造自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要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是在生产实践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阶级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简单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而上层建筑也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的上层建筑,一个是政治的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接着马克思又说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社会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简单说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最后,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样,马克思就把整个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出来了。基本矛盾是四对,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四对基本矛盾构成了社会的架构。我觉得社会结构是很重要的理论成果,可以打个比方,医学离不开人体结构的解剖,这是近代以后医学发展了才有的,以前人不了解自己身体是什么状况。解剖结构的发现对治病、对人们维护自己的健康、对整个医学都是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一个的新的问题,能不能对社会有一个准确的科学判断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路线方针的制定,或说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理论之上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讲,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时时刻刻都在发展着,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会变得不适应,就会阻碍它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原来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现在就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在马克思以前,人们觉得有人造反了,是有人带头造反,把他们抓起来就行了。其实他们没有抓住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应该说这是我们了解社会、确立我们的理想和目标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共产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那种消灭现实状况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我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扎实不扎实,跟我们这种理论的自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没有这个扎实的基础,可能开始满腔热情,遇到点问题理想信念又成为问题了。这个在历史上是有这方面的教训的。所以要想真正树立牢固的自觉的共产主义理想,就需要有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准确的把握。

    第三个问题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共产主义只要在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实际就强调了理想的现实基础问题。刚才我们的理论也看出来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离开这个,我们的社会理想往往是站不住的,就变成空想了。这个问题我们是有经验教训的。在大跃进的时候,我们对基础重视不够,希望很快就能实现共产主义。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的溆水县曾经搞过一个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划,确立了两个目标非常值得深思:一是在1959年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建设;二是1963年进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个目标后来没有实现。这样的目标造成了许多的消极后果。讲假话、浮夸风等都出来了。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目标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主要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了解不够,重视不够。认识比较多的是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一大二公,大家合到一起了,大家在一起吃,建立公共食堂,锅碗瓢盆归公了,生产资料归公了。应该说重要的教训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基础、生产力基础认识不够。另一个方面的教训主要是前一阶段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挫折,1991年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随之,东欧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也离开了社会主义的阵营。整个社会主义的运动进入低潮。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干部群众中在理想信念方面也发生一些问题,出现信念危机。所以说,大家看都说资本主义是垂死的,是要灭亡的,可是人家发展的还不错,社会主义我们一直讲必然胜利,但是却遭到一连串的挫折,这是什么问题?人们在考虑,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理想是不是发生了问题?共产主义还能不能实现?马克思讲的那些道理还管不管用?当然大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回答。这就涉及到大家的理论基础了,许多人在事业兴旺的时候非常相信共产主义,但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就觉得靠不住了。相反,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人,他是不会这样轻易地动摇自己的信念的。小平在1992年南巡是就讲到这个问题,他说现在这个好象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人们就觉得不行了。其实哪有这回事呀,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失败了。其中的根据是什么呢,小平特别讲到,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共产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应该说共产党人已经经历过许多这样的挫折和考验了。为什么在挫折面前还有坚定的信念,其中基础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扎实把握。所以我想理论还是要下工夫去把握。这样才能在漫长的事业当中正确对待各种各样的现象。

    其实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我们经历了许多情况,也遭受了许多挫折,这个过程也修正了我们某些认识不足的地方,经过这样的挫折,社会主义可以更健康地发展。但是总的规律,总的趋势是没有问题的,是站得住脚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已150多年了,历史上大的事件都没有超出马克思的预见。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有自己的一些失误,主要就是事情的发展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料不同,缓慢得多。就是对有些情况,他不可能都考虑到。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潜力估计不足。

在今天,这个情况依然如此,马克思主义肯定有它需要发展的地方,它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识依然是站得住的。它的宝贵之处恰恰就在这里。我想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在2000年千年之交,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伟杰,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千年思想家,人们承认马克思是伟大的。再有,后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有些评价我认为说得非常好。一个美国教授说,《共产党宣言》应该是人类撰写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还有人说,马克思恩格斯以近乎超人的洞察力准确地预见了全球化的种种现象。很少有什么著作对十九世纪的辉煌和神秘的表述比这篇宣言更加有力,而且对下一个世纪还会有震撼和启迪。说这些话的人不一定是共产党员,但是他们服这个气。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确实是科学的,它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所说共产主义的理想尽管是艰难的、长期的,但是确实是不可动摇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

    对于党的最高纲领,我们坚定了自觉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要研究当下的问题。就要善于把当前的理想和最高目标统一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是有经验教训的。没有最高理想不行,没有大的目标党就没有生机,没有灵魂。反过来说,只有最高理想,解决不好当前的问题也是不行的。在建党80周年的时候,江泽民有一篇讲话,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讲,共产主义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但是也要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全面而深刻得多了。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作好现阶段的工作。忘记远大理想,只顾眼前,就会迷失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应当避免。落实到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认识过程,在十六大通过的党章里有一个表述,实际上是我们认识的结晶。党章里讲我们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社会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党现在已经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实际上就是对它的一个把握。为了把握好这样一个阶段,明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这四个基本应该很好地把握。

    所谓基本理论,当然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党的基本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我们自己的基本理论,主要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实际包含两个层面,首先它有具体的层面,比如革命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决议里概括了六个方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总而言之,它是多方面的、非常丰富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个东西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主要是三个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现实,解决今天的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关于邓小平理论,十五大有一个明确的概括,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也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讲了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三是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包括中国的发展有一个新的把握,作出了科学判断。四是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比较系统也是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以及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小平理论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有直接的意义,在这个里头,我想最重要的或是基础性的一个东西,就是对当前我们所处的阶段的判断。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科学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此,江泽民曾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会议上,他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把过去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方针、政策,那些对社会主义的教条的理解和认识坚决的纠正过来,并且从不正确的政策和思想中彻底的解放出来,使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为了把我们今天的事情办好,使我们的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使我们的目标得到实现,我们党的理论又有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适应了世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的要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办,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我们的基本理论正确了,对国情有了科学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要有一套相配合的、相对应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主要表现在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上我们所达到的认识。

    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不久就制定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明确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明确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是指出了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和保证。一个是改革开放、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我们目标的根本保证。然后对实现目标的主体、领导核心以及所需的精神也作了说明,主体是全国人民,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条基本路线有人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后来,邓小平在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特别强调基本路线不能动摇。一定要抓住经济建设不放,以它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同时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来保证我们目标的实现。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遇到种种风浪、很多事件,但是我们党有这样一个自觉,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我们能够取得今天这样成绩的重要保证。

    在提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我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党的十五大上,又提出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纲领是对基本路线的进一步发挥。基本纲领讲到了几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在经济方面,我们明确了一些内容,比如说,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通过不断摸索明确起来的。再有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根据中国的国情根据我们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明确的表述。然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经过长期时间明确起来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还包括对外开放,经济要对外开放,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这要不断提高自觉性。还包括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如何作到持续、快速发展,都要逐渐明确起来。

    在政治方面,我们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我们的基本纲领强调了这样一些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然后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根据时间检验的结果,一些基本的制度我们应该坚持,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另外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解决,如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怎样建立或保证政府的廉洁、高效,怎样保持社会的稳定、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怎样通过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来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在文化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的有这样一些内容,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我想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指导我们的行动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党的指导思想,对于我们国家的整个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有几个方面,比如说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实际是一种先进文化。我们的文化要培养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文化建设落实到人,就是要培养这样的四有公民。文化建设方面还有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也是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有体现了当前的基本任务。另外还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在学术文艺领域的重要方针。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又充分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特别是现阶段的特色。概括起来是一、二、二、三、四,一就是一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要明确,两个二是二为方针、双百方针,三是三个面向,四是四有公民。这样很有经验的概括也为大家所熟悉。我们应该了解,很好地把握。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对其进行了概括,提出十个方面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对我们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实现我们的目标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重要思想、重要经验。这十条我们可以在这里点一点,一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遇到许多问题,现在也是这样,怎么来解决呢,是不是停顿下来,根据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还是要抓住发展,发展经济,然后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根本。三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它优于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它的效果也已体现出来了,当然,这种体制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也正在努力之中。四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这也是一个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一个方面。在这一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五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要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手抓,当然现在已提出了三个文明相结合。

    六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是所以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重大问题,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把握的还是比较好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七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八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也是有丰富内涵的,在今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九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是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这是根本保证,党的建设抓好了,其他方面的工作才能很好地展开。

    刚才我们回顾的是几个基本的东西,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样一些认识,这样一些内容来之不易。把握住这些,也就正确地把握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阶段,作好各方面工作也就有了基本保证。

    三、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现在要干什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当前的最低纲领,是现实需要努力的目标。要提出四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1.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依据

    依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初期定下来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二步的目标我们已经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现在达到800美元。这一步的实现应该说非常重要,十六大报告里有论述,是整个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康社会早就是我们人民的一个追求,能够实现温饱的生活、稳定的环境、小康的社会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的希望。在上个世纪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人民的奋斗,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只是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里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如果说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提全面小康了。所以,这两个方面都应该看到。有关资料表明,我们现在这个水平,大概属于下中等的水平,刚刚超出低收入的水平进入中等收入的水平,属于比较低的一个位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我国2000年是5170美元。高收入国家已到27680美元。可见我们处的位置还是比较低的位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国家来说,我们是840美元,在世界上是处于第109位,也是比较靠后的。发达国家,如日本达到35620美元;美国达到34100美元,差距

还是相当大的。我们中国自己的香港地区水平还是较高的,达到25920美元。我们的840美元与人家一比,很明显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我们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应该说,经济的发展我们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卫生等许多方面,我们还存在问题,需我们作出巨大的努力。

    另外,就是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就非常明显。这是要经过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经济研究所,他们有一个调查,2001年,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3倍,如果把其他因素加进去,差距会达到6倍。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个情况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所以三农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这是在实现小康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看到的问题。

    地区差别也很显著。沿海地区和内地,中东西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在上个世纪末,尽管我们已经基本达到了我们定的目标,但由于存在上述不足的方面,我们很冷静地把我们的目标定位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

    什么叫战略机遇期,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在某一阶段,实现目标的各种条件聚到一块了,使我们有条件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目标。我们说头20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就是因为在头20年里,从国内外方方面面条件来看,我们有条件能够集中力量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从国内来说,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给我们积累了一个基础,特别是在2003年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90美元,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基础。也说明我们国家的实力有了比较大的增长,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情况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经济增长尽管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在1978年到2000年里,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年均增长达到9.52%。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进一步推进我们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另外还有其他很重要的条件,比如国际上尽管还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还发生作用,地区冲突、战争还在发生。但整个的说来和平的环境还能继续保持下去。我们还有条件进行我们的经济建设。当年,小平就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是和平与发展。这是各国人民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状况。所以说大的环境对我们是有利的。另外还有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我们有比较充分的条件来做这些事情。哪些条件呢?

    一个是我们现在确立了被实践证明的是正确的一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使得我们有了一个能够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核心思想。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思路,我们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是能够应对时代的挑战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就是,从我们的力量来看,我们有一支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能力也很强的干部队伍。从中央到地方都是这样,尽管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存在问题,甚至存在腐败现象,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干部队伍还是靠得住的,是有能力的,这已经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所证明。这批干部队伍是我们党的重要财富。能够形成这样一支队伍是与我们党建党以来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有密切关系的,这是我们的建设事业能够继续前进的一个重要保证。另外,也包括我们现在形成了一套良好的政策体制,能够保证我们国家健康、快速发展,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能够吸引外资,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条件。在头20年我们有条件集中精力进一步实现我们全面小康的目标。

    3、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举措

    关于小康目标,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提出时,我们把注意力集中放在经济增长上,这应该说是当时的需要。在新时期,提出新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强调了比较薄弱的环节。小平在1987年提出目标时曾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人均250美元,达到500美元。第二步就是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这是原来有设想,后来进一步考虑,1000美元还高了一点,实事求是地作了一个调整,变成了800美元。有一句话,很能表明当时目标的特征,小平讲,实现这个目标,就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苦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小康的中国。我想小平的这段话,应该代表了当时的状况。小平还讲,我们从80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绝不允许再分散精力。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把四个现代化作为重点,坚决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除非打起世界大战。而且还说,就是打起来,我们打完了马上还是搞建设。

    在新阶段,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更加全面的目标,大体上是四个方面,十六大已经提到。一个是经济方面,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再翻两番。二是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第三个方面是文化方面,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等的建设。第四个方面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教材里进一步展开为七个方面,可以简单回顾以下。比如首先是生产、经济方面翻两番,综合国力要进一步增强;第二是在人民的生活方面,要有新的提高,要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就业比较充分,人民财产普遍增加,社会秩序良好;三是突出了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着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娱乐的方面有新的提高;四是在消费方面,进一步满足人民的需要;第五是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新的提高,形成几个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健身医疗卫生体系,等等;六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是民主法制问题。总的来说,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更高,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全面,从多方面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出许多努力。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以此来保证新的目标的实现。那么,就当前来说,比较集中体现在怎样把握新的发展观,要通过把握新的发展观来实现这个全面的目标要求。关于新的发展观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发展是主题,怎么理解发展,有一个过程。粗略地说有这样几步,50年代的时候,提出发展问题,当时关注的就是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怎么发展,首先就是经济增长。到了60年代,进一步提出社会变革的问题,要用社会变革与经济增长相配套,因为经济增长以后,利益关系有所调整,会出现社会矛盾,仅仅追求经济增长就不够了。70年代的时候,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既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整个世界各国的发展,都面临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80年代进一步把发展问题归结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方方面面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以人为中心来考虑发展问题。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一些国家、地区的不同特点,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普遍要求。

    在我们国家提出这个问题要晚一些,明确提出这个问题是在1984年,开始提出两个主题的问题,然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步步深入。首先我们强调经济发展,1992年小平南巡时讲,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然后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发展的理解不断深化。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很快又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然后关于人的发展问题也明确提出来了,最后关于发展问题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有了一个全面的表述,也就是现在讲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西方学者马斯洛讲,人的基本需求有五个方面。一是生理需求,满足生存需要的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你活下来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三是情爱方面的需求,就是感情需求;四是受到尊敬的需求,这是更高层次的感情需求;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什么都满足了还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这五个方面是逐步升高的,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很难考虑到高层次的需求。但是人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一定会向着更高层次需求去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

    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有一个特殊情况,从整个世界来说,现代化的进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生形态的现代化进程,如发达国家;还有一种是后发型的,就是按照实际情况来看,向现代化过度不是很自然的,是在后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实现的。我们国家就是后一种情况。这就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原生形态的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的目标,这带来了两方面的效应,既有它的好处,也有不足的方面。好处大家是可以看到的,能够更好地吸取人家的成就,消极的方面集中地表现为时间短,问题比较复杂,矛盾比较多,而且处理不好往往比较尖锐。我们的现代化面临着很大难题。这样最后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标,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我们面临的是这样一个艰难的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才有可能比较好的实现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承担的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课题,应该说对党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但要求它有民族的历史的责任感,而且要求它有很高的水平。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的磨练,有光荣的传统,是有能力承担历史重任的。从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承担的责任,包括我们现在面临的国际环境,加强党的建设是保证这个任务实现的一个决定性的条件。所以,不论是已经入党的党员,还是要求入党的党员,都应该给自己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的素质能够适应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要求。这种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今天我们讲的就是在理想、信念方面有提高自觉性,这个也是素质当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如果加强了,做的比较好,那么,对于实现我们的目标,完成我们的使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 录入者:王磊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2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